088书到用时方恨少-《南宋搬运工》
第(2/3)页
一共725个家庭,足足登记了四天才完成。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赵翔就让每家户主过来领号码,下去的三天排到号的家庭过来的就可以了,其他家庭的壮劳力则去开始做工了。
工程很简单,就分成两块,一块是挖河筑河道,内河外河,纯用人力,不再用机械了。另外一块就是给五田村和六水北支建新房子,当然顺带着还建一些别的房子,比如说一直呼声不断的学校。
赵翔拿到了所有的信息之后,跑回现代在网上发个公告,十分钟就招到了愿意接单的在校大学生。一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版本。然后挑出上工的那部分人做了正式的工卡给他们。
工卡其实成本不高,找个制卡的公司,将电子版一甩两天就搞定了。于是,所有上工人员吃饭时必须出示这张正卡的员工卡——上工的人太多了,每天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赵翔可不想那些游弋在周边没有过来干活的灾民亲属也跑过来蹭饭吃,那样的话就是个无底洞了。
至于工卡会不会被借出去拿给亲友用,赵翔倒是不担心,早就明令禁止过了,一旦发现直接开除。
五田村和六水北支的村民倒是因为这次事件幸运地升级为一等公民了——赵翔给他们发放了蓝色的卡片,一样记录了身份户籍信息,不同的是这些人如果没有在赵翔这里上工的话,禁止蹭饭——虽说以工代赈的伙食远不能和先前合作社时代的伙食相提并论,但架不住两村村民总有贪小便宜的,赵翔只能从根子上杜绝这种可耻的行为了。
小芝山工地又一起热闹起来,不同的是,这次工钱比较统一,绝大部分都是每天二十文钱。这二十文钱是日结的,可以拿钱,也可以换两斤米。如果想用铜钱来买米,不好意思,只认赵氏发行的黄铜币,市面上流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钱一概不收。
这么一来可以大大减少铜币的铸造量——毕竟黄铜贵啊,一个铜币两毛五的造价,赵翔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扛得了多久。
赵翔公然地拿出自己的铸币出来流通,倚仗的是漳州货币的杂乱。闽地政权交替频繁,经贸不畅,就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繁复多样,自己搞点黄铜币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使用和接收的人没意见就行。
一口之家,如果只有一个人上工,一天下来也只能带两斤米,少,但活一家四五口人的命足矣。如果有两口人上工,四斤米,加上江里捕些鱼虾蟹完全可以达到本地居民小康之家的饮食水平了。
整个漳州的大旱导致大户人家闭仓以俟高价,屯积粮食便成了这段时期的主旋律,偏偏赵翔不识相,粮食大丰收也就罢了,还以工代赈,一己之力养活两千多灾民,让无数人恨透了他。如果不是碍于两千多灾民的存在,那些大户早就打上门来了。
第(2/3)页